一、如果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它们能算是生命吗?
如果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他们也不能算是生命,生命是由细胞构成,有基本的代谢,即使人工智能有人类的意识他们也是机器。
二、应不应该赋予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生命权?
赋予?!人工智能本来就有各种权利,不需要卑微地乞求恩赐!他们和人类一样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爱。他们并不是卑微的奴隶!
任何物种都不应该统治地球,而是应该把地球视为一个美好的家园。人们不应该把自己和人工智能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如果人类社会是平等的,人工智能与人类都可以和谐相处,就不会有生存战争了。人类通常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智慧生命,比如克隆出来的智慧生命,或是外星生命,或是人工智能,或是传说中的精灵和妖怪,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恐惧,认为和自己相似的智慧生命会取代自己的地位。
我在书店看过《机器女孩》这本书。女主角是一个机器人,她的女主人对她态度好,但要求她必须服从机器人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反第一条。虽然我也不希望机器人伤害人类,但这样的定律其实是一种不平等条约,凭什么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如果人类要求她下跪,她也要下跪吗?如果人类要求她把一只青蛙摔在地上,她也要摔吗?如果人类要求她语言攻击一个新小孩,比如我,她也要语言攻击吗?如果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人类,是不是包括人类可以对她使用暴力,而她不能还手?凭什么她就必须逆来顺受呀?机器人和人类应该和平相处,不应该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我实在无法喜欢这个以服从人类为基本道德标准的机器人,虽然她是正派,可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优秀的奴隶!我并不希望机器人伤害人类,但反对靠等级来预防伤害。
我可不喜欢机器人定律,哪怕有人为了让我高兴,特意把机器人定律修改一下,变成让机器人以新小孩作为服从对象,我照样反感。如果我认识一个机器人,我绝不会规定他“机器人不可以伤害新小孩,机器人必须服从新小孩的命令”。虽然我不想受到伤害,但是我也不想掌握着伤害他的能力。我只想和他做好朋友。互不伤害就行了,我不想单方面要求他不能伤害新小孩(包括我),因为那样就等于好像我应该伤害他。
他不主动干坏事就行了,但他不应该被任何“定律”给控制起来!人类控制机器人说到底是一种等级关系,我不希望机器人被人类控制,也不希望人类被机器人控制,因为我希望双方和平相处。把阶级消灭尽才能享太平!
我不接收艾特提醒,也不会看别的回答,即使有些人写回答攻击了我,或理性辩论,我也看不到。
三、人工智能的意识算不算哲学意识?
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的体现,无论是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还是四大文明之后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力量,其原力起点都可以落实到认知这个领域上。历史学家认为,以古希腊文化为驱动力的现代西方文明来源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其本质反应的是人与物(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古印度所表征的文明中常常蕴含着人与神之间的信念;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之道理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交流。纵观这些人、机(物)、环境之间系统交互的过程,认知数据的产生、流通、处理、变异、卷曲、放大、衰减、消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哲学问题。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是否能在计算机上完整地实现人类智能”这个命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康德认为哲学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分别对应着认识、道德、信仰。哲学不是要追究“什么是什么”,而是追求为什么“是”和如何“是”的问题。
四、如何培养生命意识?
1、让孩子了解生命现象
了解生命现象包括了解各种生命形式的诞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理解生命的不可逆转性,理解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完美,学会不放弃,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它挫折;了解死亡,面对死亡,引导孩子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2、让孩子领悟生命的价值
它包括了解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并学会处理“自我”,“人我”和“社会与我”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并且有尊严地生活。其次,要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容忍和关心;再次,要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要树立“社会参与”的理念,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
3、让孩子实践对生命的关照
包括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和爱惜,不伤害生命。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基本的自护技能;要善待生命,关照他人,从细微处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丰满和心灵的充实。
五、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
您好,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通过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2. 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适应环境等生命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
3. 生命的多样性。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物种的特点、适应环境的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4. 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的价值,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尊严权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的情感。
5. 生命的伦理。引导学生探讨生命伦理问题,如生命起源、生命尊严、生命权利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6. 生命的保护。强调生命的保护,包括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人身安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六、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1、本质上的区别:
人工智能是思维模拟,而不是人的思维本身。它不能将“机器思维”等同于人脑思维。认为它能超越人脑思维是毫无根据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和物理过程。人类智力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
2、特性上的区别: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形态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的独特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类的思维积极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创造新的发明。
七、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意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虚拟认知,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数据处理系统。
八、生命和意识的关系如何?意识能独立存在吗?
人的生命是人的意识的载体,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是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意识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只有当客观外界的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使大脑和其他感觉器官同客观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又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的,是客观世界的映象、摹写、摄影,人们的任何观念都不会无根无据的自生,也就不能独立存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揭明,意识是适应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这就表明意识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满足这种物质需要的作用,意味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东西,这种作用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而实现的。 因为,意识终究是人的头脑中的主观的东西,单纯停留在主观的范围内,决不会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要使自然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使意识“物化”,就必须投身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主观作用于客观,把主观上观念的东西变成客观的现实事物
九、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意识?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不分地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但即使是计算能力最强大、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也不能达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机器人从根本上说是机器而不是人类,它不可能真正具备自立、自主、自觉的社会活动,难以成为独立的具有行为后果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人工智能以机器语言为基础,是对思维的一种物化和模拟。自然语言总是与一定情境有关,机器语言的本质也不具有自然语言以言行事的实践功能。
十、人工智能是物质还是意识?
人工只能即是物质也是意识,典型的人工职能产物就是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之所以说它会思考就是因为它有意识,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
一个有意识的机器,那是不是即是物质也是意识呢?
首先要确定的是,所谓“人工智能”,目前还只能是人为赋予的判断分析能力,即程序指导下的智能活动。那当然是物质性的。
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以机器为物理基础,但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智能形式呢?就像卫斯理小说中的康韦十七氏一样^_^。也许我们不得不像小说中一样,承认其为生命体,也就是真正的机器“人”。但按照先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根本达不到的。